传统丧葬礼俗之报丧 报丧由来和方式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传统丧葬礼俗之报丧,报丧由来和方式”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古代将指引宾客、赞礼的人员称为“候相”,由于丧主悲痛,孝子忙于跪接亲友,故丧事安排、礼仪施行,均

传统丧葬礼俗之报丧 报丧由来和方式

一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在有的乡镇,即使是同村,东头、西头、前街、后街,其丧葬礼节也不尽相同。不过关于报丧一项,各地的丧葬礼俗都是不可缺少的,那么传统丧葬礼俗之报丧去哪看?报丧由来和方式是什么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报丧

在诸多繁杂的丧事中,第一件大事便是报丧。亡者逝世后家人要尽快地向亲友通报死讯,因要去的亲友家很多,时间又紧迫,便要赶紧奔走,故又称之为“奔丧”。

报丧由来

报丧起源于周代,文献中写作“赴告”或“讣告”,亦省作“赴”或“讣”,这在《礼记·杂记》中已有记载。天子崩,要讣告诸侯和全国,诸侯一般应立即奔丧。诸侯薨,首应讣告天子,同时归还天子的玉珪。天子闻丧后,一般应痛哭示哀,辍朝,赐膊帽(送给丧家的车马财物)之礼,赐谥,亲自或派使臣代表前往致悼。重臣死,亦如之,并立即令有关部门为其治丧。近代民间,父母长辈逝世,多采取由丧家晚辈或请亲邻至戚友、亲族家叩头报丧的形式,子孙须戴重孝。如路遇亲故,要就地叩头报丧,对方不必还礼。现在发布的讣告,也是源于古代“报丧”之礼,报丧除长辈和至亲由孝子亲自上门外,一般的亲戚朋友都使用“讣告”。还有的人家干脆在大门口贴上一张“讣文”,以示广而告之。到了现当代,人们又利用新闻媒体和现代通讯手段来报丧,在报纸、电台发“讣告”,或是打电报、打电话,藉以让亲友尽快地奔丧。

报丧方式

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报丧方式。在广西一带,按照旧规矩,响三次火炮就表示报丧,这叫做“报丧炮”,然后派人告诉给亲友。也有的地区在死了人的家中要拿白纸扎成旗帜立在门前作为报丧的信号。还有的地方,报丧的人到亲友家门不能径自入内,必须要等在门口喊屋里的人,等到他们拿一铲子火灰撒在门外之后,才可以进门报丧。在江浙一带,报丧习俗是用伞来暗示的。不论天晴天雨,报丧者都要用右手倒挟一把雨伞,俗称“倒挟报死伞”。这个特殊的标志,使他一路得以方便,其他人不会在路上同他啰嗦。报丧者到了目的地不能进屋,雨伞要伞柄朝下,放在门外。亲友一看来者的这般举动,就知道是来报死讯。在东北一带,是用在门外悬挂纸条的方式来报丧的。纸条数是以死者年龄的不同来确定的,一岁一条,另外加上两条,表示天和地。并且他们以死者性别的不同来决定悬挂纸条的位置,死者是男性则悬挂在门的左面,死者是女性则悬挂在门的右面,人们一看到门口的纸条就知道这家死了人,死者的寿数,是男是女,就一目了然了。也有地方报丧俗规非常严格,丧家如果死的是男性,必须由房族侄子到亲戚家报丧,死的如果是女性,则由儿子、女儿给外婆家报丧。报丧的孝子要头上裹白布、戴斗笠,手上拿一条白布巾,跪在娘家或外婆家人的面前哭报丧事,哭报完之后马上回家。在外地的亲人如果收到一封“焦头信”(信封的一角被烧焦)或者“开口信”(不封信口),就可以知道这是报丧信。

民俗小百科:主丧、候相、孝子

主丧者是操办丧葬事宜的主人。由于丧礼仪程繁琐,清规戒律甚多,稍有疏忽,就会造成礼仪不全和失礼,一是对死者不恭,二是对吊唁者不礼,所以在操办丧事时,必须请有威望、有经验、阅历深、会办事的长者帮忙料理。

古代将指引宾客、赞礼的人员称为“候相”,由于丧主悲痛,孝子忙于跪接亲友,故丧事安排、礼仪施行,均由候相主持。

孝子是死者的儿子、孙子、重孙,其中长子、长孙、长重孙为正孝子,他们的孝服与一般不同,特点是孝布较长,鞋上革一层白布,在后跟半寸左右现出鞋的本色,腰间系草编的绳带,手持哭丧棒。服重孝者则披麻戴索,俗称“披麻戴孝”。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传统丧葬礼俗之报丧,报丧由来和方式”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dihaow.com/minsu/73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