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丧葬礼俗之大殓是什么?入殓和封棺是什么呢?大殓是入殓的一种,除了大殓,还有小殓和。其中小殓是指为死者穿戴寿衣,多是趁死者弥留之际将寿衣穿好。大殓是指将死者遗体放入棺木,还有开光、挽发等仪俗,接下来和小编一起去看看具体详情吧。
大殓
旧时,殓又分为小殓、大殓。小殓就是为死者穿上寿衣,在“初终”部分我们已经介绍过。大殓就是把尸体放进棺内。大殓盖棺后就再也见不到死者了,所以亲属都是万分悲伤,尽哀而止,孝子也用一些传统的方式尽最后的孝道,礼仪十分隆重。
入殓
殓,有的典籍中写作“敛”,大殓即入棺,也称““入室”、“入殓”等。一般于人死三日后入殓,主要是为了希冀死者复活。据《礼记·问丧》记载:“或问曰:死三日而后敛者,何也?曰:孝子亲死,悲哀志懑,故匍匐而哭
之,若将复生然,安可得夺而敛之也?故曰:三日而后敛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子之心亦益衰矣;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可以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断决,以三日为之礼制也。”民间也有于死后七日或第二日进行入殓的习俗。
入殓时,孝子等要跳起脚来哭,叫踊。抬尸时由孝子抱死者的头部,盖棺时,亲属哭喊死者称谓。最后在灵座前行祭奠礼,整个大敛仪式才算结束。入殓后,设置“倒头饭”、“引魂灯”(亦称“倒头灯”)、“丧盆”(烧纸盆)等,专供前来吊丧者磕头用。
发展到近代,大殓之俗虽袭用旧制,但其形式已有所变化。
封棺
人殓完毕后,棺盖斜盖于棺身之上,仍留缝隙,以备亲人一睹遗容,最后与死者遗体告别。待死者亲属最后检视后,在夜间或阴阳先生择定的时辰盖棺。
一般封棺时用四颗铁制的“寿钉”,由木匠以斧头将钉子楔入。其中三根楔到底,铆入棺帮,死者男性,则三根钉为左二右一,如死者是女性,则三根钉为右二左一。另一根寿钉称“主钉”按男左女右楔人棺盖前一侧。
旧时,棺盖钉礼仪甚多,有的以孝子、孝妇的发丝剪下几根,缠绕寿钉尖。也有将其头发剪下一小撮,用黄纸包好,穿在寿钉上。有的钉“主钉”时,请舅舅及表兄弟来楔。扬州地区封棺时还有“封棺礼”。此时孝子要头顶一只筛箩,筛箩内有一绺孝子的头发,一段松柏树枝、一把用红布裹柄的斧头和若干根棺材钉。“执钉”者多为死者兄弟,“挽钉”(钉牢棺盖)者为木匠。钉最后一根钉,叫钉“子钉”,“子钉”下塞进红纸裹着的孝子头发,连着“子钉”一起钉进棺盖。这种“封棺礼”是孝子尽孝道的礼式,以此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提倡火葬,大殓都在火葬场举行,这种代表孝子尽孝道的大殓仪式便演变为现今的遗体告别仪式。
民俗小百科:七星板
旧时在人死后,停尸床上及棺材内要放置一块木板,上面有七个孔,并有视槽一道使七孔相连,称之为七星板。大敛的时候将七星板放到棺材里。这一习俗,在隋唐时期已有之。据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载:“松棺二寸,衣帽已外,一不得自随,床上唯施七星板。”现在民间还有七星板求寿之意。入殓时,先在棺底铺上一层谷革,然后再铺一层黄纸,据说可以让死者的灵魂高高地升入天堂。然后在七星板上铺黄绫子绣花的棉褥子,俗叫铺金,褥子上绣八仙过海等图案,意思是超度死者的灵魂升天成仙。清末北京丧家流行用的陀罗经被、如意寿枕等物,都寄托了这种意思。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传统丧葬礼俗之大殓,入殓和封棺是什么”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