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名席名宴之文会宴 兰亭宴和洛滨宴是什么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传统名席名宴之文会宴,兰亭宴和洛滨宴是什么”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古代举办宴席都是极为讲究的,从宴席餐食的准备到宴请宾客的名单,再到座位的安排都是非常细致

传统名席名宴之文会宴 兰亭宴和洛滨宴是什么

古代举办宴席都是极为讲究的,从宴席餐食的准备到宴请宾客的名单,再到座位的安排都是非常细致的,容不得一点出错,那么你知道传统名席名宴之文会宴是怎样的吗?兰亭宴和洛滨宴是什么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文会宴

在唐代,文人知识分子举行的宴会统称为“文酒之宴”或“文会宴”。

文会宴是中国古代文人进行文学创作和相互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形式自由活泼,内容丰富多彩,追求雅致的环境和情趣,一般多选在气候宜人的地方,席间珍肴美酒,赋诗唱和,莺歌燕舞。文会宴重点在“宴”而不是“吃”,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都是在文会宴上创作出来的。

兰亭宴

中国古代著名的风雅之宴或文酒之宴是兰亭宴。据历史记载,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名流及亲朋共42人聚会于兰亭,行修楔之礼、饮酒赋诗,共成诗37首,合编为《兰亭集》传世。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简洁地记录了当时的具体情形:“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楔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所谓“修楔(xì)”,是雅集的契机。汉代应劭《风俗涵义》说:“楔者,洁也。”修楔是古老风俗,即古代的人们于农历三月上巳(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到水上沐浴除灾祈福。其实也是一种游春活动。文人雅士在这一天登临山水、会友联谊。在这里,吃什么是次要的,其更为在乎的是怎么吃。

显然,兰亭宴被称之为风雅之宴,与它的借“曲水”设宴、以流觞行令分不开。42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清澈湍急的溪水两旁,任盛满酒的酒杯在水上漂流,停在谁面前就由谁饮酒赋诗,吟不出诗者要罚酒。“一觞一咏”,酒为助兴之用,调节气氛,宴会的主旨是彼此间思想感情的抒发和交流。

洛滨宴

唐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的农历三月三日,河南府尹李待价设宴洛滨,邀请当时著名的文人学士白居易、萧籍、李仍叔、刘禹锡、郑居中、裴恽、李道枢、崔晋、张可续、卢言、苗惜、裴俦、裴洽、杨鲁士和裴度等十五人与会,其风雅高韵直逼兰亭宴,但比兰亭宴的宾主们更加在意生活的享乐。宴会设在船上,另有一番情趣。与宴者一边观赏洛水两岸的秀丽景色,一边聚宴畅饮、吟诗赏乐。白居易描述了宴席上饮宴吟诗的盛况:“簪组交映,歌笑间发。前水嬉而后妓乐,左笔砚而右壶觞,望之若仙,观者如堵。尽风光之赏,极游泛之娱。美景良辰,赏心乐事,尽得于今日矣。”刘禹锡作诗曰:“洛下今修楔,群贤胜会稽。盛筵陪玉铉,通籍尽金闺。”成为文学史与饮食文化史的又一佳话。

民俗小百科:《兰亭集序》

王羲之在兰亭宴上所作《兰亭集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五早岁时的得意之作。而其精妙绝伦的书写,被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传统名席名宴之文会宴,兰亭宴和洛滨宴是什么”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dihaow.com/minsu/72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