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在说话和写文章时都会用到成语,而每个成语都是有典故的,我们从典故中了解到这个成语出现的寓意,也知道这个成语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那么结草衔环指的是什么?孺子可教说的是谁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结草衔环”指的是什么
“结草衔环”是“结草”和“衔环”两个典故的统称。“结草”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据书中记载,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个十分宠幸的妾,名叫祖姬。魏武子曾多次叮嘱儿子魏颗,自己死后,一定要给祖姬寻个好人家嫁出去。后来,魏武子患了重病,卧床不起,临终之时让他的儿子在他死后把祖姬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按照父亲最初的嘱托,给祖姬选了一个好人家,嫁了出去。公元前594年,秦国出兵伐晋,魏颗被封为统帅与秦国大将杜回交战,二人激战之时,出现一位老者,使用叶草编织的绳子将杜回绊倒,魏颗趁机俘虏了杜回,晋军大获全胜。当晚,魏颗梦见白天那位结草相助的老者,老人对他说,他是祖姬的父亲,为了报答魏颗对祖姬的救命之恩,特化作草绳来助魏颗一臂之力。
关于“衔环”的典故,《后汉书·杨震传》中载道:杨震的父亲杨宝年幼的时候曾在华阴山救了一只受伤的黄雀,并将它带回家,每天都用黄花喂养。黄雀伤愈离去的那天深夜,杨宝梦见一位身着黄衣的小童对他说:“我乃是西王母手下的侍童,幸得先生仁义相救,才得以保全了性命。”然后赠给杨宝四枚白环,说道:“此环可保恩公世代子孙身居高职,而且清廉从政。”果然,杨宝的后世子孙个个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后来人们将这两个典故合并,用“结草衔环”泛指受到别人的恩惠后懂得知恩图报的事例。
“孺子可教”说的是谁
“孺子可教”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意为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关于“孺子可教”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典故。
张良,字子房,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优秀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因刺杀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改名为张良。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闲游,在桥上遇到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那个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捡起来!”张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对方年纪很老,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老人随后又说道:“把鞋给我穿上。”张良很不高兴,但转念想到鞋都拾起来,又何必计较?就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离去了。老人走了一段路,返身回来,对张良说道:“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深教。五天后的早上,到桥上来见我。”张良连忙答应。第五天一大早,张良便早早地来到桥上。但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五天之后,早些来这里见我!”又过了五天,张良起了个早,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五天后再来。”又过了五天,张良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天蒙蒙亮时,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桥来,赶忙上前搀扶。老人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研读这部书。通读之后,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张良对老人表示感谢后,老人扬长而去。后来,张良精读《太公兵法》,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臣,为刘邦建立大汉立下了汗马功劳。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结草衔环指的是什么,孺子可教说的是谁”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