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是古代战事预警的一个作用,大家都在烽火台点燃烟火召唤其他地方的军队过来相助,所以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但是烽火台却被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戏弄过将士们,最后也得到了惨败教训。那么,烽火台是怎么来的?十八般兵器都有哪些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烽火台是怎么来的
烽火台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长城上,特别是汉代,朝廷非常重视烽火台的建筑,在某些地段,连线的烽火台建筑甚至取代了长城城墙建筑。长城沿线的烽火台的建筑与长城一样,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西北的烽火台多为夯土打筑,也有用土坯垒筑;山区的多为石块垒砌;中东部的自明代有用砖石垒砌或全砖包砌的。烽火台的布置除有建在早期长城干线上之外,一般分为三种:一种在长城城墙以外沿通道向远处延伸,以监测敌人动向;另一种在长城城墙以内,与关隘、镇所、郡县相连,以便及时组织反击作战和坚壁清野;还有一种在长城两侧,秦汉时有建在长城上的,以便于迅速调动全线戍边守兵,起而迎敌。早期还有与都城相联系的烽火台,以便尽快向朝廷报警。
“十八般兵器”都有哪些
我国古代有“十八般武艺”的说法,对于“十八般兵器”之说并没有专门的定义。大多数人也认为,“十八般兵器”一说也是源于“十八般武艺”的概念。明朝的谢肇浙所著的《五杂俎》指出“十八般武艺”为:“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徒手相搏)。”成书于同一朝代的长篇小说《水浒传》提到的十八般兵器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即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权。
事实上,中国武术上所用到的兵器远不止18种,长兵、短兵加上各种奇门兵器,总数恐怕百种有余。而且通过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古代兵器种类丰富:长的、短的、明的、暗的、带钩的、带刺的、带尖的、带刃的、善攻的、利防的、劈的、刺的、挡的、射的,等等,“十八般”只是实战最为常用的代表兵器。
近代梨园界有人把十八般兵器称之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锐、棍、槊、棒、拐、流星锤共18种。然而最普遍的说法可以用20个字概括: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锐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烽火台是怎么来的,十八般兵器都有哪些”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