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如今曾姓人口分布十分广泛,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但分布不均衡,湖南省是我国曾姓第一大省。曾姓主要分布于湖南、广东、四川、江西等省份,四省曾姓总人口约占我国曾姓人口的66%。其次我国的福建、湖北、重庆、广西、台湾、贵州等地,也分布了许多曾姓。我国曾姓分布“南多北少”,形成了江南多曾姓、江北少曾姓的分布现状。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曾姓人口790万2541人,百家姓人口排名第31位。
曾姓始祖曾(Zēng)氏是轩辕黄帝的后代,夏禹王(禹姓姒氏)的六十三世孙。黄帝二十五子昌意为曾姓之祖,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尧命禹父亲鲧治理水患,而鲧治水九年无效。舜继承尧位后仍命鲧治水,结果劳民伤财而没有消除水患,于是便杀鲧于羽山,舜并命鲧子禹继续治水。禹受命后,为了治理水患从二十岁开始,历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疏导的方法,终于消除了水患。因获得重大的历史功绩,舜让禹继位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世尊称为大禹。禹继承舜位后制定了刑法严格惩罚违令者,因而势力日益强大。时过多年后他因年老力衰,按当时禅让制应让东夷部落联盟首领皋陶的儿子伯益做继位人,因皋陶父子都帮助禹治水。但禹死后众多部落联盟的首领却反对伯益而归顺禹的儿子——启。启联合各部落首领的势力,杀掉伯益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其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启生仲康,康生帝相,相生少康,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苍山县向城镇)建立鄫国,为鄫国之始。古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此为曾氏得姓之始。后人尊曲烈世子巫为曾氏第一世祖。从曲烈至巫改为曾姓,经历54传至巫,58传至曾参。
曾姓起源曾姓作为我国历史上非常古老的姓氏,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已有4000多的家族姓氏发展史,民间早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起源一:
起源于姒姓。据史书记载:黄帝的第25个儿子昌意生颛顼,颛顼又生鲧,鲧又生禹。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由于大禹治水功劳巨大,帝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又建立了夏朝,夏王少康次子曲烈在今天山东省的临沂市兰陵县一带建立了“曾”国。后来曾国被莒国所灭,曾国的太子巫逃亡于鲁国,为纪念先祖,太子巫便以国名“曾”为姓,其后代子嗣都以曾为姓氏繁衍至今。太子巫便成为了曾氏的得姓始祖。
起源二:
曾氏除了汉族曾姓外,还有少数民族的曾姓。比如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都有曾姓人口。不过,曾姓还是以汉族人口居多,但其绝大部分的父系是汉族。其中也有其他少数民族改生,躲避战乱和仇杀的姓氏变更等等,这种情形基本每个姓氏都存在。
曾姓远祖-大禹1、大禹治水
4000多年前,在我国黄河中游的许多氏族、部落,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很大的部落联盟—— “华夏部落联盟”。
相传在尧作华夏部落联盟领袖的时候,发生过一次大洪水,持续了很长时间。田地被淹没,庄稼被冲毁,房屋倒塌,牲畜死亡。洪水泛滥,逼得人们逃上高丘或山上去找洞穴避难。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们,不少人就在大树上搭起木架巢居。洪水时涨时退,人们根本无法耕种。
有一位名鲧(gun,滚)号若阳的人,是黄帝族后裔,为夏部落酋长,被封在崇(今河南登封崇山附近),为崇伯,赐姓姒。鲧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他生性耿直,为人有些恃才自负。
滔滔洪水漫患中原大地,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尧命鲧去治理洪水。
鲧采用筑堤围堵的方法,企图把洪水堵住。这不仅没有把洪水堵住,反而使被堤围住的水越积越多,最后把堤冲溃,大水更加横流泛滥。鲧虽然也辛辛苦苦地奔波了9年,修筑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堤防,但是堵了东边西边溃堤,围了南边北边泛滥,始终没有把洪水制服。这时尧由于年老让位给了舜。舜见鲧治水9年,非但没有成功,反而使人民遭受了更大损失,就革去了鲧的职务。
舜命鲧的儿子禹去继续治理。
禹联合了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许多部落,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放弃了筑堤堵水的办法,改用疏导的办法。他根据地形的高低,疏通河道,排除积水,让洪水顺着河道宣泄,流向大海。经过13年的努力,制服了洪水。人们纷纷从高地上下来,回到平原上。接着,禹又带领人们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化水害为水利,在黄河两岸的平原上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
禹聪明能干,吃苦耐劳,为天下人谋利益,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在外面一共13年,曾经3次经过自己家门,却没有进去看一看。“三过家门而不入”遂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佳话。
大禹治水劳苦功高,得到了各地区氏族部落的拥戴,被尊称为“大禹”,在这些氏族部落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不仅中原地区有更多的氏族部落加入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就是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苗蛮集团和西北方的羌戎集团中的一些氏族、部落,也先后加入了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夏部落的势力也随之壮大起来。
2、大禹传子
舜年老以后,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到了禹的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已经很大。 按照传统的“禅让”制,禹也事先推荐一个人,即曾经帮其治理政事的东夷族首领皋陶(gao yao,高姚)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不久,皋陶死,禹又推荐皋陶的儿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是,当禹年老死后,联盟部落中各氏族部落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这就是历史上的“大禹传子”。
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