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通常被视为忙于过年的开始,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尘、祭灶等,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几号,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年是腊月二十几号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近代我国一些地方流传,小年“官三民四船五”,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其实,传统上的小年是在腊月二十四,因清朝中后期帝王家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拜灶王爷,北方地区百姓随之效仿,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小年一般吃什么1、灶糖
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最重要的一样年俗仪式,莫过于祭灶王爷了。灶王爷又称灶神,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也被誉为厨房之神。相传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灶王爷会回到天庭,给玉皇大帝汇报一年的工作情况。对此,就有了一个民间习俗,“二十三,糖瓜粘”。灶糖,指的是一种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有长条形和扁圆形两种,前者被称作“关东糖”,后者则被称作“糖瓜”,口感是又甜又酥。在祭灶王爷时,人们会用到糖瓜、关东糖、芝麻糖等作为灶糖,祈求灶王爷嘴甜些,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
2、饺子
北方人在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俗话说:“送行饺子迎风面”,意思是用饺子给灶王爷送行。在灶台前也要将饺子端端正正地摆上供台。另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说法,作为每逢佳节最好吃的美食,饺子更是小年里既应景又不能少的美食。听老人说,在包饺子时,还有个讲究:如果馅和面都用完了,这时一定不要说“包完了”,而要说“包满了”。因为“包完了”意味着好事完结,新的一年很可能诸事不顺。而“包满了”,则寓意着来年粮食满仓、一切顺利。
3、火烧
火烧也是北方人在小年中喜欢吃的节令食品,尤其是对于河南人来说,没有火烧的小年算不上完整的小年。火烧和烧饼很像,发面后的面饼里铺上油酥、盐、花椒面、或者白糖,卷成小圆饼在火上烙制成金黄色,咬一口,外酥里软,香喷喷的。还可以像吃肉夹馍一样,包着碎肉、鸡蛋、葱花、辣椒来吃。小年里吃着热热乎乎的火烧,也寓意着一家人在新年里团团圆圆,美满幸福。
4、年粽
在广西,人们过小年要吃“年粽”,取“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的吉祥之意。不同于端午的小粽子,年粽多为长方形的大粽子,里面包有绿豆、猪肉等各种家人喜欢吃的馅料。
5、面花
在山东一些地区,不少人家在小年这天要忙着蒸枣花馍、寿桃、喜饽饽等面食,这些蒸出来的面食又叫“面花”,小年吃面花,寓意着日子甜甜蜜蜜、生活蒸蒸日上。当地的一些老字号、食品加工厂也会在小年前后加班加点、赶制传统面食,来供应节日市场。
6、甘蔗
在南方,小年这天卖甘蔗的生意特别好。因为甘蔗不仅寓意着“节节高”,据说也是灶王爷用来登天的梯子,一节一节向上攀登,而甘蔗带尾梢有一种无止境的意思。
小年吃甘蔗,还有个传说故事:传说在宋朝,福州有个穷书生,祭灶日买不起供品,只好捡别人丢掉的甘蔗头供奉,还剪了个纸马,写道:“一匹乌骓一条鞭,送你灶公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谓道文章不值钱!”于是,灶王爷上天便把此事告诉玉帝,玉帝十分同情,让书生中了状元。所以,在后来福州传统的祭灶日里,至今还有吃甘蔗一定要完整保留甘蔗头的讲究,这样才有“节节高”和“金榜题名”之意。
7、荸荠、茨菇
除了甘蔗,荸荠、茨菇是上海人过小年时 不可少的祭灶美食。在上海话中,荸荠也叫“地梨”,谐音代表甜,取意让灶王爷多说好话;茨菇的茨谐音“是”,希望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只说“是”。在广东一些地区,在小年这一天,人们会用一碗大米、两块红糖,再配上生菜和慈菇,敬奉在灶台上,(生菜意为“生财”,茨菇代表男丁,寓意着“添丁发财”。)以祈祷来年一家人生活幸福美满、平安健康。
8、赤豆饭
将大米、糯米和红豆一起煮成饭,然后再拌入一些炒熟的白芝麻、黑芝麻,香喷喷热乎乎的。用当年的新米煮的饭让灶王爷尝新;红色的豆饭也有震慑鬼怪、驱邪避疫的法力。
9、卷银包
在江浙一带,小年要吃卷银包,即用豆腐、粉皮、茨菇、菜头,以及肉和虾等烧熟后作馅,再用摊好的面饼、蒸熟的百叶或者薄的豆腐皮包卷着吃。食材中的菜头谐音“财头”、“彩头”,寓意着发财、有好运;豆腐,谐音“头富”、“都富”,寓意着发财致富,也象征着清清白白地做人;茨菇“自顾”,取照顾好自己的意思。在以前,人们将碎银用布包起来,叫做银包。在小年吃银包,寓意着来年多挣钱,表达了人们对家财兴旺、富裕的祈盼之意。
小年的来历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
小年来历一
传说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经常给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说人间的坏话。在很短的时间内,玉皇大帝就收到了他的很多张密报,说人间要谋反天庭。
玉帝看后大怒,立即召见三尸神,命他把说玉帝坏话的人家墙上写上他们的罪行,再让蜘蛛结张大网,挂在屋檐下。玉帝又命王灵官除夕之夜下界,凡见到三尸神做了记号的人家,就满门抄斩。三尸神见阴谋将要得逞,自己可以独占美好的人间了,就飞快下凡,将每户人家的墙上都做了记号。
灶君发现了三尸神的阴谋,急忙找来各家的灶王爷商量对策:从送灶之日起,在除夕前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等王灵官大年夜奉旨下界察看时,发现家家户户都很干净,没有任何标记,百姓安分守己,辛勤劳动。玉帝从王灵官和灶君嘴里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怒火万丈,将三尸神永押于牢。
从此,心地善良的灶君受到大家的拥戴,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二十四扫尘也随之成为民间的习俗。
小年来历二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汉族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汉族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当然,这只是汉族民间的传说而已,是不足为信的。
南方小年习俗1、掸尘
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2、祭灶
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人们在腊月二十四都要祭灶,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
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不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也有意为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
3、吃年糕
在南方,小年这一天做年糕是很多地方的传统。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北方小年习俗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祭灶
小年这天,也是汉族民间祭灶的日子。汉族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四,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祭灶对联
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柳腔戏《张郎休妻》、茂腔戏《火龙记》都是说的灶王爷这段故事。
灶王最初只管火,后来受天帝委派为掌管一家的监护神,被封为一家之主。他权力很大,却连个土地庙大小的庙宇也没有,只有一张画像(木板印制的年画)贴在灶墙上。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东厨司命主,南方火帝君"的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
祭灶时要摆上枣和糖瓜等果品,糖瓜是用大麦发酵糖化而成的食品,据说是让灶王吃了嘴甜,也有的说为了欺住他的嘴,叫他上天光说好话不说坏话。焚香祭拜后,将旧灶君像揭下焚化。换上新像,就算送灶王爷上天找王皇大帝汇报去了。
祭灶时还要供上碗面汤(面条),俗话说:"灶王爷本姓张,一年一顿杂面汤。"杂面汤是用白面、豆面、地瓜面混合制成,可见灶王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灶王腊月二十三上天,初一五更回来,就算完成汇报任务,带着吉祥保佑一家过平安日子了。
如今,祭灶王的人越来越少了,但过小年吃糖瓜的习俗仍在汉族民间盛行。
腊月二十四日以后,人们开始打扫庭院、居室,清除积垢,置办年货,制作节日食品,一直要忙到除夕。